
近日,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臨海桃渚展開。應PP电子市級文化特派員陳永君之邀,PP电子學院廣文書院20名學子以“尋迹千年古村,感悟桃渚文脈”爲主題開展研學活動,青年學子踏訪芙蓉村、桃渚古城、桃江十三渚,用腳步丈量曆史肌理,在青瓦巷陌與古城牆垣間,在青山綠水中,探尋文化根脈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聯結。
芙蓉村裏看共富:古韻流轉間的現代生活圖景
“山水秀芙蓉,古今享韶華。”跟著村黨總支委員黃海劍的腳步,學子們鑽進了這座千年古村的“毛細血管”。從古宅的梁柱雕花,到先賢的筚路藍縷,山根門、文化門、廉政門無聲地訴說著這座千年古村的生動故事。在村莊的一排排新房和古建築群中穿行,青磚黛瓦間藏著的時光褶皺和老年協會裏飄出的笑聲,感受著古老乡村煥發出的鮮活煙火氣。
“共富工坊”裏銀發老人熟練地做著手工活,年輕媽媽邊帶娃邊包裝雨衣,“在家門口賺錢,還能顧上家”的生活圖景,讓學生們讀懂了“老有所養、勞有所得”的共富密碼。
古城牆上憶狼烟:戚家軍旗下的愛國課
“看!城牆上的‘戚’字旗在飄!”踏入桃渚古城,學子們立刻被插滿雉堞的戰旗點燃了熱情。登上斑駁的城牆,看到古城的火炮面向大海的偏向,默默守護這方黎民的安甯,指尖觸過600年前的城磚,瞬間將時光拉回戚繼光率軍抗倭的狼烟歲月。
“當年軍民协力築城禦敵,靠的就是保家衛國的信念。”聽著講解員的講述,學生們望著城牆上“威震海域”的石刻,眼神裏多了份沈重——這堂沈浸式的愛國主義課,讓“家國情懷”不再是課本裏的名詞,而是刻進城牆肌理的熱血傳承。
稻田邊的座談會:當青年遇見鄉村振興“金名片”
桃江十三渚的咖啡館裏,一場“幹貨滿滿”的交流正在進行。“桃渚有三張‘金名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構成了軍事古城的‘硬核’、桃江十三渚的‘詩意’、大火山的‘神奇’。”桃渚鎮宣傳幹事陳文婷的介紹像“開盲盒”,勾住了學子們的好奇心。
而文化特派員陳永君則詳細地爲學生介紹了基層文化陣地提升和文化活動,“你們暑假再來,會看到一個纷歧樣的芙蓉村”。他的文化特派員事情實踐,讓學生們明白:鄉村文化振興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讓文化留在農村,在鄉村長出新枝葉。
“現在的桃渚,既能撈海鮮、種水稻,又能‘賣’文化、‘賣’風景!”桃渚鎮黨委委員錢盈盈的話,讓學生們看到了“生態+人文+産業”的鄉村發展新圖景——原來課本裏的“鄉村振興”,是古村作坊裏的一針一線,是古城牆上的一磚一瓦,更是無數人腳踏實地的創新實踐。
青春感悟:把“所見所悟”種進鄉村振興沃土
回程路上,學子們在討論著“共富工坊”“文旅融合”“文化賦能”……“以前總覺得鄉村振興離自己很遠,現在發現,保護古建築、挖掘傳統文化,甚至幫村民做直播賣特産,都是我們能參與的事。”一位參加研學的同學說。這場研學讓他們讀懂:千年古村的“重生”,離不開對曆史的敬畏,更需要年輕人帶著新視野、新想法加入。
如今的桃渚,正用“左手牽曆史、右手握未來”的姿態奔跑——而這群年輕學子的腳步,或許正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注腳:當文化尋根遇上青春力量,古老土地上的振興故事,必將續寫更多新的篇章。
——發布于2025年6月13日《學習強國》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073615140043278045&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237535922c0a823290008&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107361514004327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