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焦点课程,是传承生长中国文学遗产的重要阵地,是分析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PP电子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學创新大赛特等奖获奖课程,课程团队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性转化与创新性生长、新文科建设、数智人文交织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等,针对教學要素结构的聚焦度不足、教學手段运用的智能化不高、转化能力培养的适配性不强等问题,着力培养学生基于文学遗产、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转化能力。
集成塑能:聚合資源,貫通“體”“用”,培塑傳承轉化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团队综合集成选修与必修、基础与专题、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等教學资源,融汇课前自主式预习、课中探究式学习、课后融创式拓展,领悟学生的素养涵育(体)与实践创新(用),聚焦培塑学生的传承转化能力。一是以学生探究为中心。降低课程教学的比例,从教师教授为主转向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生长的导学者、督学者和伴学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综合运用诵读法、比力法、体验法、演出法、讨论法、研学旅行等教學要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二是以能力提升为基本。贴近现实、贴近应用,通过古代作品的仿写编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古代作品吟诵,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作家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通过作品深度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应用导向的考核评价,淬炼学生的创新运用能力。三是以素养涵育为灵魂。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注重领悟古今,多角度、多条理地挖掘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先进价值看法的契合点,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引导学生从古代作品中罗致爱国、修身的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數智賦能:“師—生—智能體”高效協同,淬煉傳承轉化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将数智技术应用于教學,打造教师、学生、智能体三方高效协同的教學新模式,提升学生的传承转化能力。一是以视频资源建设赋能混淆式教學。课程已完成120个教學视频的录制,长达1500分钟,并在“学习通”线上运行两轮。另外,课程团队还凭据课程内容,收集影视、科教节目等相关视频资源,建成多模态教學资源库,图、文、声并茂,契合数智时代的学生需求。二是以知识图谱建设赋能探究式教學。课程已构建起完善、系统的知识图谱,大大提升了知识的体系性,使学生更快捷、更直观地识记与理解,进而提升教學质量。三是以AI(人工智能)学习助手、超星数字人赋能个性化教學。利用AI学习助手,个性化地设计教學纲要与教案,在课堂中协助教师进行课堂检测与治理,在学习历程中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与问题解答,并凭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同时,充实利用超星数字人进行“第二课堂”的个性化领导。四是以智能试题库赋能自主式学习。目前,课程已建成笼罩所有要害知识点、多种题型的智能试题库。系统可自动筛选错题,既有助于学生针对错题重复练习,也有助于教师进行学情分析,诊断出学生的单薄环节,进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學。
融創強能:多維融合,助推創新,提升傳承轉化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施“专业学习与课外运动融合创新计划”,推动“理论教學与实践教學、专业学习与学科竞赛、课堂教學与课外运动”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传承转化能力。一是强化鉴赏力、再现力、改编力等缔造性转化能力。课程依托唐诗之路研究会PP电子学院研究中心、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配合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学科平台,以及广文诗社、风雅诵读社等社团平台,通过古诗文诵写讲大赛、文学经典文本演出再现等运动,引导学生活化古代文学作品,将其改编为短视频、微视频、现代小说、自由体诗、绘本等多模态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遗产的鉴赏力、再现力、改编力。二是涵育叙事力、创作力、跨界力等创新应用能力。课程依托浙江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融媒体学院等平台,依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竞赛,融汇课堂教學、研学旅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通过联合课堂(文学与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非遗等)、古诗文创作大赛、诗书画互鉴运动、诗乐舞融汇创新运动等,引导学生精心选取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将其作为文化元素,开发成剪纸、手办、拼图、书签、团扇、衣饰、配饰、条记本、文化衫、动态壁纸、互动叙事游戏等多元化文创产物,培养学生基于文学遗产的叙事力、创作力、跨界力。(李建军 杜瑶瑶 娄欣星 张天星)
——發布于2025年6月19日《中國教育報》
https://share.app3.jyb.cn/paper_d/10ebb51c362f985852855166ceacb3d2?from=UC92azc3djZYbnBlb2NaNkRvdVR4WkJZU1ZEZlE1b2xQUXJyU0V5S3ZFaG5QcFhpMzRGME1HUXJubWl3WjhQ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