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校概況
黨政機構
教學机构
人才培養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國際教育
  • 繼續教育
隊伍建設
  • 人才政策
  • 招聘信息
招生就業
  • 招生信息(本科生)
  • 就業服務(本科生)
  • 招生信息(研究生)
  • 招生信息(國際生)
相助交流
  • 國際相助交流
  • 地方相助交流
学术 · 人才

教師教育(體育)學院举办陈鹤琴论坛第四讲

新闻来源:教師教育(體育)學院點擊數:更新時間:2025-05-27

5月22日下午,教師教育(體育)學院学前教育系在A2阶梯教室开展了“生长中的遭遇与相遇:‘自我中心’与‘他者立场’”主题讲座。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亚敏担任主讲,副院长任翔宇主持。学前教育系部门师生加入本次讲座。

講座現場

講座伊始,劉教授以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切入,指出黑格爾深刻意識到差異的不容忽視性,“自我”並非伶仃存在,而是只有在與“他者”發生關系中才气真正認識自身。馬克思的實踐哲學中,“他者”的看法貫穿始終,“我”與“他者”構成有差異的統一,相互依存于龐大的關系網絡。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的他者論,更是有力批判了唯我論,強調主體與責任緊密相連,以及“非對稱關系”下“他者”的非互惠性。這種非互惠性體現在權力、知識、职位等諸多方面的不對等,“他者”常是被邊緣化的群體或個體,而我們需要通過理解息争決與“他者”的關系來重新定義自我。

劉教授進一步闡述,在教育情境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爲他者存在的“自我”,應擺脫“工具人”角色,追求更豐富的發展可能性。這一觀點爲教育事情者和學生重新審視自身角色提供了全新視角。

談及成長的內涵,劉教授提出了獨特見解。她認爲成長是一個多維度的過程,從會做人,注重道德品質與人際交往;到會做事,強調專業知識技术的掌握;再到既會做人又會做事,實現品德與能力的融合;最終達到做事即做人,做人即做事的境界,實現內在與外在的高度統一。

在探討自我與他者的關系時,劉教授劃分出相遇的三個層次。最初是自我與他者疏離,個體局限于自我世界;隨後進入自我向他者注視階段,開始關注和接納他者;最高層次是自我與他者統一,二者相互融会、配合發展。這種關系在師生關系和學思關系中有生動體現。師生關系呈現共生狀態,學思關系則是相輔相成,推動個體知識與思維不斷進步。

講座現場

爲更直觀展現個人成長曆程,劉教授展示了一張能力進階圖。從基礎的個人修養、身體康健和刻苦勤奮,到研究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自信心與知識面的拓展,再到高效事情與創新能力的提升,構成了從及格級到優秀級、傑出級的成長階梯。

從哲學角度看,主體性問題的變遷經曆了主體性哲學、主體間性哲學和倫理主體三個階段。主體性哲學關注自我對他者的認識與統一;主體間性哲學側重自我與他者的交流溝通;倫理主體則體現他者對自我的逾越,個體在與他者的關系中實現道德升華。

講座過程中,劉教授旁征博引,結合大量生動案例與深刻理論分析,深入淺出地講解讓在場師生沈浸其中。同學們全神貫注,積極思考,在互動環節踴躍提問,與劉教授展開熱烈討論。劉教授耐心解答每一個問題,爲同學們提供專業指導與建議,現場氣氛熱烈而融洽。

講座結束後,學前教育專業負責人王聲平對劉亞敏教授体现誠摯感謝。此次講座不僅爲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知識與思想的盛宴,豐富了各人對教育和成長的認知,更爲PP电子學院的學術氛圍增添了濃厚色彩,爲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思維要领,更好引導學生成長和發展。通過本次講座,學生們對自身發展也有了更清晰的規劃與思考,激勵他們在成長门路上不斷探索、勇于逾越。

主講人簡介:

刘亚敏,湖北武汉人,教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会见学者。担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审核评估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湖北省妇女儿童生长专家智库专家、湖北省家庭教育专家库专家等兼职。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治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偏向为大学文化、院校治理、研究生教育、家庭教育。已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等人文社科学术刊物上果真发表论文70余篇,研究结果涉及大学文化与院校治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学教學审美、家校相助育人等主题。出书专著2部、译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计划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计划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计划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研究生教育研究重点课题等项目。


文:胡鑫波 /    图:胡鑫波 /   审核:张夫伟、张樱樱 /    责任编辑:李鑫